白先勇:校园版《牡丹亭》实践了我的理想

2018-04-18 10:59:3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盼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图片1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惊梦》剧照,拍摄者:许培鸿)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牡丹亭》对我影响很深,我又给它演了一出‘还魂记’,排了青春版《牡丹亭》。”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从教职上提前退休,将一腔心血转投在昆曲上,2004年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开启300余场连演不衰的传奇,2009年推动“昆曲传承计划”在北京大学落地并向港台推广。

  如今年过八十的他,在与记者谈起自己“昆曲义工”的经历时,时常抚掌笑叹,欣然总结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现在看来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他近来更津津乐道的还是校园传承版《牡丹亭》。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次进北大演出,当时北京的大学生大约95%以上从未接触过昆曲。而今他们居然能够组团演出,而且是两个钟头全本《牡丹亭》,这就是我们十几年来‘昆曲进校园’的成果。”白先勇说。

图片2

(北大校园内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海报)

  十余载,从观众变成演员

  记者:校园传承版《牡丹亭》4月10日在北大首演,从前的观众变成了演员,您如何看待这种身份转变?

  白先勇:昆曲的观众也能成为昆曲的演出者,从传播到传承,再到更进一步的传播,形成了昆曲教育的良性循环。校园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就是面向当代青年的,从他们的审美出发,为《牡丹亭》注入新鲜的生命。

  昆曲是口传身授的代表,手把手地教下来。要把大师的功夫,传到学生身上。校园版《牡丹亭》演出让我很感动,苏昆的演员在大师那里学过,现在又教出来台上的这些学生。(校园版《牡丹亭》剧组曾移师苏州,由苏昆演员手把手指导。)这个传承的意义是重大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