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长得出海水稻吗?研究者研究31年不放弃

2018-04-13 11:38: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史额黎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2.jpg

陈日胜(左)与《小康》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殷云

  陈日胜是在海边发现海水稻的。但随后的31年间,他执意要把海水稻种到内陆去。

  这种生长在含高盐分海边滩涂地、每日随潮水涨落摇摆的水稻,经过陈日胜多年培育和推广,逐渐为世人所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海水稻的战略意义类似于“当年发现的野生水稻不育资源”,亲自牵头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2017年9月,该中心进行了首批海水稻测产,作为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它被写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

  55岁的陈日胜是遂溪虎头坡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他的梦想却是改造全中国盐碱地。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加大了试验种植力度后,他自称培育出可适应pH值9.5以内、含盐量0.6%左右土壤的海水稻杂交品系。在肯定陈日胜执着精神的同时,也有专家表示,需要好好研究他发现和培育的材料,但媒体宣传已经过头了。

4.jpg

陈日胜

  没见过那块地能长出什么

  对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林果专业的陈日胜来说,研究水稻本就属于“半路出家”。

  1986年11月,陈日胜跟随老师罗文烈到广东湛江遂溪县的海滩考察红树林生长情况。在一片芦苇中,他意外发现一株接近成人身高、结青白色穗子的植物。罗文烈仔细观察后,断定这是一种生长在海边盐渍地的野生水稻,并嘱咐陈日胜收下穗子上的522粒种子进行繁育。

  为了完成这份“作业”,第二年,陈日胜找到两块海边的小空地进行育秧。结果海鱼随着潮水游上来,很快吃光了其中一块空地中的秧苗。

  台风来时,短时间内能将水体含盐量提升至1%,也会将海水稻直接吹倒在水中。让陈日胜惊讶的是,风平浪静后,尽管海水稻的稻杆依然呈倒伏状,稻穗却能弯着再长起来,照样开花结果。

  从1987年到1991年,经过多次选种,陈日胜最终选定了“海稻86”。长时间在稻田里劳作,他双手粗糙,皮肤晒得黝黑,乍一看和当地农民没有区别,但他无法靠种海水稻为生。国营粮所不认可谷粒上有芒的海水稻,普通大米能卖0.3元一斤,海水稻只能卖0.26元。

  为了补贴家用,陈日胜在桂林、云浮等地搞过林场、种过果树,甚至还搞过建筑。他每年又从这些“副业”上拿出几万元,进行海水稻的研究和育种。“我就觉得要拼命赚钱,才能做自己的事情。”

  直到绿色食品概念在中国悄然兴起,海水稻才销往香港,卖到30元一斤。陈日胜索性卖掉手中的桉树林和鱼塘,在遂溪组建虎头坡种植专业合作社。海水稻的种植面积也从几百亩增加到上千亩。

  有一次,陈日胜租下廉江市某村庄的1000亩盐渍地。当地村干部表示,20多年从没见过那块地能长出什么。陈日胜试种了200亩地,播种5天后,秧苗就冒出来了。

  2014年10月28日,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马国辉等专家来到湛江海滩进行实地考察,一致认为海水稻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丰认为,正因为陈日胜对海水稻的执着精神,才吸引了很多研究“大咖”注意到、投身到水稻耐盐碱性领域的研究。

  学术界对陈日胜的研究存在质疑。国际水稻研究所驻中国代表叶国友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日胜的问题是提供不出业界认可的数据。“我不怀疑陈老师,但是这些结论是要靠系统的试验来获得。简单的经验积累说服力不足。”他说。

  通常情况下,要想得到系统的试验数据,需要经过科学的对比试验,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海水稻进行耐性测定,而且试验结果必须可以重复。

  缺乏对比试验,使海水稻的耐盐碱能力同样存在争议。虽然陈日胜表示海水稻在含盐量0.9%的水体中可以存活,但王丰大致判断,海水稻与国内外其他耐盐水稻的耐盐能力都在含盐量0.66%的范围之内。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