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把社会巨变的能量转化成创作

2017-12-26 10:30:2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毛翊君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原先,徐冰在自己位于威廉斯堡的工作室可以望见世贸双塔,2001年,“9·11”事件后,世贸双塔倒在一片灰白的粉尘里。徐冰从窗口的视线里,感到了一种缺失,他想起中国诗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他到曼哈顿的下城收集了一包双子塔坍塌后的尘埃,花了三年做成一件艺术装置《尘埃》,探讨精神和物质何者更永恒。

  他察觉到自己身上所带着的文化基因,对此越来越敏感。2008年,中央美院发出邀请,徐冰便结束了旅美生活,回国任教,“那时候,中国有很多问题你已经搞不清楚了。为什么持续地发展,又为什么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现象,它的巨大可能性和实验性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徐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借助一个壳去声东击西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宋代之后的山水画,多是文人在书斋中的写意创作。这种审美与符号挂钩,跟真实之间产生了间接的关联。

  这样的临摹仿造,在徐冰的总结里,是来自文化基因中的归纳概括能力。想知道这些基因里能为今用的部分,成了徐冰的创作动力。

  诗人翟永明对徐冰创作状态的评价是——时刻处于紧张而刻苦中。这次的《蜻蜓之眼》,徐冰仍然是用自己一脉相承的手法,借助一个壳,去声东击西,还是对思维的打破和重构。和当年创作《天书》不同的是,他不再像传统文人那样长期埋首书斋,而是游走在网络与社会里寻找逻辑。

  这两年,徐冰团队在这些监控交织出的多时空现实世界里,感受到了很多来自社会底层生活的状态。“很相似,他们都在应付而凑合地活着,也想通过网络跟世界发生关联,从而抓住一些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世事总是诡谲又荒诞,一场灾难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无从判断,“最后你会发现,人在这样危机四伏中,能存活到现在,是幸运的,尤其是我们这一代。”有一段时间,因为大量观看那些视频而受到的心理影响,徐冰团队的成员出门都格外小心,“不知道由什么控制着一个人的命运,这个对我们世界观的改变真的在起作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