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导演管虎:愤怒来自对电影的敬畏

2017-01-23 15:26: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宋宇晟 责任编辑:任燕萍 字号:T|T

管虎

资料图:管虎。中新网记者 吉晓东 摄

  从2015年底的《老炮儿》开始,导演管虎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今年他又受邀担任即将举行的第二届德国中国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日前,他在北京的工作室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专访,讲述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的看法。

  愤怒

  管虎依旧不缺少愤怒。虽然他自认已“长大成熟”,也曾坦言“丢掉了很多原来的品质,比如比以前在乎钱,也不太像以前那样对朋友‘抛头颅洒热血’”。但至少在电影圈里,似乎总有什么能带动起他的情绪。

  刚刚结束一场视频采访的管虎这样向中新网记者回忆“前几年”的自己。“我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是专业的,可这帮说相声的、唱歌的,这啊那的都来当导演,拍了戏还卖了钱。”

  他毫不讳言,“其实前几年我是有点‘酸’。但是慢慢地人长大成熟,后来我发现这都是特别正常的现象。人家也有很好的、我们不具备的天分。就像如果我有天分也可能拍个话剧,说个相声,写个歌词,这很正常。”

  脱离了镜头的束缚,他逐渐放松下来,一边抽着雪茄,一边用带着明显京腔的普通话回答着记者的问题,颇有些电影《老炮儿》里“六爷”的神韵。

  这几年,管虎“比以前宽容了”。他的妻子、演员梁静曾对媒体直言这样的变化。管虎自己也曾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这一点。他觉得自己是在当父亲之后“心变柔软了”,“曾经看不惯的人,做不了的事我都可以容忍了”。

  但事实上,就像他的电影《老炮儿》中的“六爷”一样,管虎仍然保有自己的“道义底线”。

  “目前对电影本体的尊重不够。”对比十年前电影导演的荣誉感、成就感,管虎觉得,现在有些人“就是做一活儿,弄俩钱儿,卖了得了”。“有个别人说电影感不重要,只是为了能挣钱。还有人说电影导演根本不需要那么专业,谁都可以做。这个是我比较愤怒的。”他说。

  规矩

  “无论你是干嘛的,是职业的、学院的,还是业余的,你都得对它(指电影)有敬畏。”在管虎看来,目前这种对电影敬畏的缺失就是自己愤怒的原因,而这种敬畏恰恰应该是电影行业内的规矩。

  愿意“说个理儿”是很多观众对“六爷”的评价。管虎也愿意。

  “你要依靠它挣钱活命,你要把它作为你说话的平台,你就得尊敬它。从任何角度看都应该是这样的。祖师爷赏给你了。那你仅仅利用这个东西赚取自身的私欲,不对社会负责,然后你还不尊重这个本体。这就影响很多人,会向年轻人一代蔓延。这对电影的伤害是巨大的。”

  “尊重、尊敬,在任何行业都是必须的。”他说。

  虽然对业内风气影响年轻一代电影从业者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但管虎仍然抱有希望,同时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现在的年轻从业者肯定更多的是充满热情。我接触了很多,很有才华、也有热情,爱这个。”但他同时认为,仅仅有才华和热爱是不足够的。

  “你不是一个人在家画画,你要面对一百多人,甚至几百人、更多人生产作品,你要经历很多困难,那种解决不了的困难。你完成不了你想要达到的目标的时候怎么办?要历练这个能力。对年轻人来说,只打着‘年轻’俩字儿是不足够的。”

  “我觉得电影行业不会后继乏人,是后继人太多了。我看了不少年轻人的剧本,各种类型全有,挺棒的。只要你能潜心专注做一件事。你别弄一编剧一聊,7、8件事在手里同时进行着,那肯定哪个都不会做好,专注做一件事特别重要。”他告诉记者。

  责任

  在电影上,管虎确实做到了“专注”。从1992年他的处女作《头发乱了》算起,20多年间不过十几部电影。相对于低产量的是电影的高质量。《老炮儿》之前,《头发乱了》、《上车,走吧》、《西施眼》、《斗牛》、《杀生》等都曾获国内外大奖。

  他曾公开表示,对于自己来说,“电影是很至高无上的”。而这种对待电影艺术的神圣感来自于“责任”。

  “你在营造一个世界,就要通过自己的责任感去为大家伙说话。”他认为,电影带来的是社会效益。“你有这种话语权的时候就有这个责任。而不是说它卖了一个什么价钱。它是一种文化传承。”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