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上海市人大代表德甄建议完善上海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培育专业护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2021-01-27 13:09:2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金朝晖 鲍筱兰 责任编辑:明晓 字号:T|T

【上海两会】上海市人大代表德甄建议完善上海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培育专业护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上海市人大代表爱新觉罗德甄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金朝晖上海报道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城市。近五年,上海老年人口年增超21万,呈现“老龄程度高、速度快、高龄化突出、未富先老”四个特点。目前,上海家庭日趋小型化,加上子女就业压力等原因,削弱了子女在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作用,“空巢家庭”、“独老家庭”占比越来越高。上海常住人口中的中重度失能老人数量近88万,他们的居家照护大多依靠亲属或家政人员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在上海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中,有90%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全市现有700多家养老机构,约15.9万张床位,这与每年新增近20万老龄人口相比是“杯水车薪”。因此,结合上海即将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上海市人大代表爱新觉罗.德甄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构建平台,使“养老服务平台”真正成为面向居家护理服务的“入口”

根据《条例》,市民政部门正着力打造“养老服务平台2.0”,今后将对接“一网通办”。建议该平台能推出更多面向居家护理的服务项目,让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属不仅能通过平台了解养老政策,更能够以平台为中介找到适合的养老服务资源,多层次、多品类、多价位,让获取养老服务真正方便,建议以专业照护为导向、就近服务为半径,构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全功能平台,促进机构、社区,甚至邻居都能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建议能通过平台记录各类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建立养老服务需求数据档案,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布局养老服务网络,特别是对失独老人、孤寡老人、残疾贫困老人政府要兜底帮困。

建议发挥政府平台的宣传优势和整合能力,以科技手段牵动各方资源,在不断丰富服务内容的前提下,一方面优化窗口界面,打造多入口、多通道(如电脑版、APP、小程序、公众号等),让服务需求者可以“就近就便”获得养老服务信息;另一方面开展广泛宣传,让社区居民能够养成“要养老服务,就上养老平台”的理念和习惯,逐步从“政府帮忙提供服务”过渡到“自己采购养老服务”。 发挥基层社区卫生中心和居委会的作用。

二、丰富服务项目,使居家老人在护理服务方面更有“获得感”。

《条例》针对护理服务的有效供给,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建议在具体执行中,对符合资格条件的社会居家护理服务供应商,在场地支持、配套设施、税收优惠、运营补贴、人才引进、免费培训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能够给予更多更优惠的激励措施,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

建议打通医疗照护资源和居家护理资源,增强专业医疗对居家服务的指导与辐射,从不同健康状态、不同护理需求的服务对象出发,构建分类分级分层的梯度服务序列清单,使老年人可以“以需定供”。

建议市政府设立跨职能部门的领导机构或管理组织,打破条线壁垒、加强资源共享,以提高居家护理服务质量为目标,提供整合性、综合性、全面性居家护理服务。

三、加快建设专业护理队伍,吸引更多高素质从业人员进入“服务生态圈”

《条例》对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培养专业化护理人才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措施。建议政府部门积极扶持发展护理职业教育,依托上海健康医学院和各类护理学校,打造护理产业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建议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在特殊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地护理人员进沪力度,持续增加专业居家护理人力资源供给。

建议构建与“多级资格证”相对应的评估与奖惩机制,引导居家护理人员通过持续学习和提高,加上护理实践中得到的好评,获得与资格等级提升相配套的薪酬收入。对于素质优良、技能突出、评价优秀的护理人员,实行“优质优价”。同时,建议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居家服务队伍,对已具有较高服务资质和能力的人员(如退休医护人员),可以适当提高服务单价,并允许具有护士资格的人员在工作之余进入家庭提供护理服务。

由于目前上门提供护理服务的人员非常紧缺,很多老人居家照护主要依靠子女、亲属或家庭保姆等“非正式照护”。对家庭照护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照护能力,他们经过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后,为家里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可按护理等级,每个月可以从长期护理保险资金中获得数额不等的补贴,以缓解市场上护理服务人员供给不足的压力。


相关推荐


聚焦县域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郡县联播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