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北岸成北京最大“天然蜂场” 密云蜜蜂数量占全市总量44%

2019-08-22 15:00:1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蒋若静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密云太师屯镇龙潭沟村的蜂农杨奇家里有400个蜂箱,年收入20万元以上

  现有蜂农2072户,从业人员4000余名,拥有蜂群11.5万群,占全市蜂群总量的44%……作为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密云区大力发展甜蜜事业,累计扶持项目30多个、投入资金近亿元,推动了蜜蜂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蜂产品深加工基地、西方蜜蜂良种繁育基地和成熟蜜生产基地等基地20个,共有蜂业专业合作组织25个,合作社入社社员1906户。专职养蜂户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还助力全区362户低收入农户实现养蜂脱低致富。市委书记蔡奇曾经给密云区的蜜蜂产业批过四个字:“蜂盛密匀”。

  一家子养蜂40余年 年收入超20万元

  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份,是荆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蜜蜂最为忙碌的时期。密云区太师屯镇龙潭沟村西头,蜂农杨奇家的400个蜂箱在小山坡上整齐排列,别看安安静静的没什么响动,但这蜂箱里头,成千上万的蜜蜂们正在辛勤劳作,它们不远万里从山林里采来花粉酿造成蜜,正在为杨奇一家子创造财富。

  杨奇打开其中一个蜂箱,拿出一排蜂巢给北青报记者展示。“你看这蜂巢上有一些封了口的薄膜,这些就是酿造好的,等差不多这一排蜂巢都满了,就可以把小薄膜割开,放到离心机里摇取蜂蜜了。”说着,杨奇用刀子划开其中一个小小的蜂巢,晶莹剔透的蜂蜜立刻从蜂巢中流了出来,让人垂涎欲滴。

  杨奇的父亲杨新宇养蜂已经有40余年了。从17岁开始,杨奇就跟着父亲一块养蜂。杨奇坦言,自己全职养蜂,算是挣得比较多的,年收入能有20多万元,刨去各种开销,一年还能攒个十二三万元。三年前,他在村里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还花了15万元添置了一台车,前不久又添了一双儿女。正是这甜甜的蜂蜜,给杨奇一家带来了满满的幸福。

  低收入户直接可免费获得蜂箱和蜂群

  杨奇是北京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社员。这个合作社的理事长助理王唯伊告诉北青报记者,合作社内一共有800多户蜂农,其中175户是低收入户。对于这些低收入户,政府直接免费配送蜂箱和蜂群,由合作社给蜂农做技术培训,最后还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

  据王唯伊介绍,这个合作社的蜂农养的都是意大利蜂,这种蜜蜂产蜜量高,一箱能产一百多斤,而且蜂蜜的品质好,含水量控制在17%左右。“一般波美度在41.5度以上的就是一等蜜,而我们的蜂蜜波美度能达到42度以上。产品除了直供粮食企业之外,还出口到美国、德国。”有的蜂农兼职养蜂,有的则全职养蜂,蜂农们的平均年收入能有3万元到5万元,“这可比种地高。而且养蜂人更长寿,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来养蜂。”王唯伊说。

  养蜂也有了大数据支持

  密云区太师屯镇龙潭沟村还建起了一个蜜蜂大世界,这里除了进行蜜蜂及相关产品的知识科普之外,还搭载了一个由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养蜂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大数据平台上,率先试点的10个蜂场位置在地图上一目了然。蜂场的实时图像、气象数据、蜂群管理情况、用药情况、病虫害情况、蜂蜜产量、蜂种等信息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见。

  王唯伊说,很多蜂农都分布在密云区的山里,路途遥远,可能管理起来不太方便,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及时看到现场的情况,同时也便于管理。“比如第二天有大风预警,我们就会给蜂农立刻通知下去,告诉他们采取防护措施。做没做好,一下子就能看见。要是出现病虫害了,可以指导蜂农进行用药,用药情况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通过大数据技术,该合作社每一批次的蜂蜜都能实现可追溯,直接追溯到是哪个蜂农产的。预计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这个大数据平台将覆盖到密云所有的合作社社员。

  全区蜂产品年产值近1.2亿元

  密云区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品牌打造等多种方式,助力甜蜜事业。比如,在全国率先推出“蜂业气象指数保险”,即每群蜂保险费为40元(其中市级财政补贴40%,区财政补贴40%,蜂农交纳20%),保障每群蜂420元的生产饲养成本,切实解决了养蜂户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广大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养蜂积极性;通过公司、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其中,区4个重点合作社拥有蜂蜜、蜂王浆等生产线9条,生产产品种类达30余种。针对市场需求确定发展方向,建成了集蜜蜂种业、蜜蜂养殖、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授粉、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蜜蜂产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蜜蜂授粉有效促进了全区148.19万亩阔叶灌丛生态系统和15.3万亩草丛生态系统的植被更新,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丰富了密云水库79条小流域的动植物物种。蜜蜂为全区农作物授粉,直接促进果蔬增产效益超过8.5亿元。另一方面,全区年均生产普通蜂蜜320万公斤、巢蜜113万公斤、蜂王浆和蜂胶等19万公斤,蜂产品年产值近1.2亿元。农旅结合、文旅结合成效显著,2018年,合作社养蜂科普基地、蜂业旅游观光基地等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

  农民增收效果也十分显著。密云区兼职养蜂农户养蜂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专职养蜂户养蜂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通过发展蜂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退耕禁养农民的转移就业和增收问题,使部分放牧农户成功转型为养蜂户。全区362户低收入农户实现养蜂脱低致富,为全国养蜂扶贫工作树立了标杆。密云区养蜂脱低模式也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文并摄/本报记者 蒋若静

  相关新闻

  自8月5日以来密云地区出现多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密云水库水体面积达1999年以来最大

  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据北京市气候中心消息,2019年8月5日以来,密云地区出现多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对密云水库蓄水十分有利。据我国GF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19年8月15日密云水库水体面积约148.7平方公里,较2018年7月26日水体面积增加约10%,为1999年以来最大。

  气象部门监测显示,2019年8月5日、8月9日、8月11日,密云地区均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据统计,8月5日至15日,密云水库上游汇水区所有气象站点平均累计降水量为97.1毫米,其中国家级气象站汤河口和上甸子平均累计降水量为79.9毫米,较常年同期的52.8毫米偏多5成。

  气象部门利用我国GF-4卫星资料对2019年8月15日、2018年7月26日密云水库水体面积的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8月15日密云水库的水体面积为148.7平方公里,较2018年7月26日的135.2平方公里扩大了13.5平方公里,增加率约10%。

  利用1984-2019年的长时间序列卫星资料对密云水库水体面积变化的监测结果显示,近36年密云水库水体面积在56.4至161.1平方公里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04.3平方公里,其中1997年最大,为161.1平方公里;2004年最小,为56.4平方公里。自2016年开始,密云水库水体面积呈增加趋势, 2019年8月15日水体面积达到148.7平方公里,为1999年以来最大。

  据了解,密云水库于1958年开建动工,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素有“燕山明珠”之称。水库蓄水的突破主要得益于“三增一减”,“三增”即南水北调向密云水库输水,流域内其他水库向密云水库输水以及密云水库流域的降雨产流,为水库增加来水;“一减”即供水减少。自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南水担负了城区七成饮用水的供水任务,密云水库的供水压力大大缓解,基本停止了向怀柔水库输水,每日向北京市水源九厂的供水量也大大减少。

  此外,为了节约水资源,密云长期实行大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并取消大水漫灌的模式,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设施。为了保持水库水质,近年来密云区还大力清洁库区环境,实施了退耕禁种、畜禽禁养、清退库中岛、围网及库滨带建设、治污治脏工程、源头治理工程六大治理工程,并组建了保水队伍,保证密云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


相关推荐


聚焦县域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郡县联播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