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绿色为“小城故事”添彩

2017-08-15 15:52:4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刘旭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璧南河穿城而过 摄影/舒畅

清洁工人打扫秀湖公园的标准化公厕

璧山高新区吸引企业聚集 摄影/曾清龙

  璧南河两旁修起了高楼,滨河小道上,常能看到散步的居民。摄影/曾清龙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1979年,当邓丽君将《小城故事》唱红大江南北时,这首歌的词作者庄奴却没有找到心中的“小城”。直到2012年庄奴来到重庆璧山后感叹:“璧山就是 ‘小城故事’的原型。”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才能相得益彰,是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在重庆璧山区,这个难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坚持“深绿城市”发展理念,以绿为脉,融通山水,发展以人为本,重塑产城关系,探索出一条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融合相生的新路子。

  从治河破题

  环保不是面子工程

  璧山位于重庆主城西郊,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璧”而得名,面积9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万,属典型的西部小城。在城市化进程初期,这里的低级次产业曾一度“野蛮”生长,小制鞋、小摩配、小养殖遍地“开花”。蜿蜒流淌的璧南河,从璧山区穿城而过,这条被视作璧山母亲河的长江一级支流,在2010年前却是一条臭水沟。

  “之前沿河工厂污水大量排入璧南河,一到夏天多远都能闻到臭味,住在河边的人简直是遭罪。”住在河边的一位居民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如今的璧南河两旁修起了一栋栋高楼,人们争相购买;滨河小道上,经常能看到来散步消暑的居民。

  这一切的改变,始于2010年璧山区委、区政府下决心向污染宣战。过去7年间,全区共关停了污染工业企业590多家、养殖场1100多个。“2009年我们的工业总产值305亿元,2010年我们关闭的企业产值加起来就有一百多亿元,当时还是有担心的。”重庆市璧山区环保局副局长罗俊说,之所以如此坚决,是因为区党政班子已形成合力治污的共识——必须关停落后产能,打造优良的环境,才能吸引优质的项目前来投资。“到2013年,我们工业产值就破千亿,再也没有顾虑。铁腕治污,确实让璧山经济发展的水平更高、更优。”

  治河,只是璧山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起步。通过治河,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让他们相信政府能说到做到,环保不是面子工程。“从我们环保监督各渠道的数据看,近年市民们举报的线索明显增加,市民在河边散步发现河水颜色不对,会给我们环保监督热线打电话。”以璧南河治理为突破口,璧山区随之果断推行“河段长制”,同时建设生态型河堤50余公里,绿化河岸40余公里,清淤河道30余公里,大力开展再生水利用,日处理能力达4.5万方,不仅缓解了水资源不足的现状、节约了用水成本,还改善了河流水体,使原来的臭水河变成了碧波荡漾的生态观光型河流风景线。

  事实证明,拒绝污染,不仅让城市越来越漂亮,经济也能健康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璧山区GDP达428.4亿元,同比增长11.4%。铁腕治污,换来一张让人惊喜的“成绩单”:去年,璧山的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昔日的西部鞋都,逐步转型发展“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同时还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

  小城的未来:创新让软环境变硬实力

  流水潺潺、绿树环绕、充满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掩映在一片绿色中。湖面上一座30米高的塔式喷泉正随着音乐喷出不同的水柱。这里便是因郭沫若先生曾赞誉璧山“黛山秀湖”而得名的“秀湖公园”。借鉴国内外中小城市发展范例,璧山提出了建设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深绿城市”,并设计出一套路径公式:环境保护+景区化城市+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深绿城市。秀湖公园便是璧山“深绿”城市的一个缩影,全区这样的公园共有30余座,城区绿地面积由2009年的17万平方米增加到今天的180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绿地28平方米以上。现在的璧山区,已经形成了20分钟的步行圈,市民最多只需要步行20分钟,就能到达公园或者广场。

相关推荐


聚焦县域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郡县联播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