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蓝天保卫战“碳”出新路

2017-03-27 10:15:02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吕绍刚 王星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碳配额还能买卖,以前我真不知道。”3月10日,深圳一家塑胶制品公司的工作人员小刘来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查看公司的碳配额交易情况。他回忆,过去企业生产排放量大、总是超标。“2012年公司咬咬牙,投了766万元节能改造。两年内减排40%以上。”

  排放量减下去了,经营压力却增加了,这让小刘的公司很是苦恼。在碳交易所的帮助下,公司利用富余的8700余吨碳配额,实现收益66万元。“有了碳交易,不到3年我们就能回收改造成本。公司不亏钱,还能为环保做贡献。”小刘说,碳交易制度能够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协调资本运作。

  截至2017年1月4日,深圳碳市场配额累计总成交量约1807万吨,总成交额约5.96亿元,在7个试点交易所中累计成交额居第二位。从深圳碳交易所启动的2013年至2016年,深圳的灰霾天数从98天下降至27天。可以说“深圳蓝”的亮丽成绩单,与碳市场的成功运作密不可分。

  如何用市场的手段,打好“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碳市场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国内最早启动碳交易试点的深圳,或许能够一探究竟。

  碳排放量降了经济增速却涨了

  碳交易,交易的是什么,又如何推动节能减排?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碳排放量是100吨,而政府核定排放标准仅有20吨,那其余的80吨怎么办?要么节能减排,要么购买碳配额。这就是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原理——通过给碳排放定价,用经济成本、市场规则促进节能减排。

  2011年10月,国家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其中,2013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碳配额交易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我国第一个启动的碳市场,也是全球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投入运行的碳市场。

  “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说,深圳碳市场的率先运行,首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转变。“我们主动向国家发改委争取碳交易试点的资格,就是想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和谐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深圳碳市场的探索是成功的。该市场正式运营的第一年,深圳全市碳排放总量就比前一年下降了近百万吨。

  数据显示,深圳碳市场启动以来,已将635家重点工业企业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并连续三个年度成功实现了管控单位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大幅下降。

  “碳市场的运行效果远远超过设计初期的预期。”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蔡羽介绍,2015年,管控单位的碳排放绝对量较2010年下降531万吨,碳强度下降幅度高达41.8%,远超“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给深圳21%的下降目标。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唐杰认为,深圳在碳交易的市场化方面,走得比较快,实施的也比较好,“给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探了一条路。”

  目前,深圳制定并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形成了既有法律条文,又有政府规章的完整体系。

  同时,对管控单位实行精准监控、严格核查。如果发现相关未履约、造假等违规行为,将进行全方面核查,一旦确认违规行为立即执行相应处罚,包括罚款、暂停优惠,甚至列入“黑名单”。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企业将在财务、税收等方面被“一票否决”。如此严苛的管控机制,倒逼管控单位积极践行节能减排。

  值得注意的是,在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双双下降的同时,深圳635家管控单位2015年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了1484亿元,增幅达54.7%。“深圳的实践证明,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之间的脱钩是完全可能的。”蔡羽说。

  “碳排放低了,意味着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和城市生态文明转好。”葛兴安认为,碳市场就是深圳推进节能减排、打造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实际践行者。未来,碳市场也必将为深圳的产业布局、能源结构调整,特别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相关推荐


聚焦县域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郡县联播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