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博物馆“成长的烦恼”?政协委员支招

2018-03-08 14:32: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近年来,博物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发展到不时成为新闻“爆款”。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的热播,“老古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本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就有3位博物馆“掌门人”,包括他们3位在内,文艺界别122位委员中,文博领域共有12人。

  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分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正在“活起来”,博物馆在成长、在变革,在此过程中,博物馆也遇到了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不妨听听委员们来自一线的观察。

  马萧林:让博物馆真正走近年轻人

  在《国家宝藏》中,河南省博物院有3件镇馆之宝入选,分别是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节目播出后,不仅河南省博物院的观众增长了30%,与文物一起出镜的院长马萧林也成了“明星”。

  “我到展厅去时,很多年轻人在我们的国宝边上拍照,还经常认出我,‘快看,马萧林院长啊’。有一次,几个中学生还让我给他们签名。”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说,“博物馆文化正趋于年轻化。”

  有一个中学生给马萧林写信,说自己小时候到河南博物院参观,看到“金缕玉衣”在昏暗的展厅里躺着,从此他对博物馆有一种害怕的感觉。上中学后,尤其是《国家宝藏》播出后,他再来河南省博物院,对文物的理解就不同了。

  马萧林说:“现在,中学生都对博物馆、对文物这么感兴趣,我觉得是很好的现象。但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比如,小朋友看到‘金缕玉衣’会害怕,那我们以后在布展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进博物馆的第一印象不是恐惧,而是有趣。”

  马萧林认为,要让博物馆真正走近年轻人,首先,要加强对文物内核的挖掘,让文物自身的信息和文物背后的故事来吸引人;其次,要做好陈列展览,展览不能仅仅是简单地把文物放在那里,还要加入新的技术,比如AR,让观众对文物能有多角度的体验;最后,博物馆要重视配套的宣教活动,比如,河南省博物院会配合展览,邀请专家来作讲座,几乎场场爆满。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