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入深水区面临两道考题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待解

2018-03-22 14:25: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同样被牵住“牛鼻子”的还有“老大难”问题:学生课外负担过重。今年两会,“减负”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和委员们也都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尽管近些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刀切”的量化规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区、校际间的现实差距;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突出,各类“辅导班”“培优班”让家长“爱恨交加”,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的“减负”获得感还不强等。

  究其原因,代表和委员们普遍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辅导班”成了一些家长的无奈选择。其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越来越多的目标被加给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的内容要“进校园”“进课堂”。此外,目前,为满足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师在大纲规定的学科课程外,还要开发各种实践课程、综合课程,课程体系膨胀过快、种类过多,加之学科之间、学段之间、教师之间缺少衔接整合,动手实践、创意制作、考察调研、亲子合作等新的作业形式与日俱增,叠加起来就成了较重的负担。

  如何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建议:首先要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同时要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评价改革,有针对性地做好“减负”“四则运算”。“加法”,是把孩子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加上去,把亲近自然和兴趣爱好加上去;“减法”,是严控课内外作业的数量、种类、形式、难度,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乘法”,是把多元评价的激励机制成倍拓展;“除法”,是将违规的校外补课、办班,以及各种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比赛坚决去除。此外,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主阵地的内涵式“减负”。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基础教育为人生发展奠基”的价值取向,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三方互为补充、良性互助,在“减负”问题上形成合力。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如何补上基础研究“短板”的问题。科技强才能国家强、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高等教育如何补上基础研究“短板”,吸引更多人才“板凳坐得十年冷”,沉潜下来投身基础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认为,基础研究不仅仅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也有可能成为短板,因为基础研究有三个特点:人才培养的周期长,不能拔苗助长;从基础研究到经济社会应用的链条长,很难用短期的绩效来评估;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可预见性差。因此,不能按照设定的计划来发展基础研究,要长期和稳定呵护基础研究的发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