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迫在眉睫 体制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2018-03-21 11:32: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实际上,早在明确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前,中国已经开展了两年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过去的发展中,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失衡等。”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针对中国经济存在的这些重大结构性失衡而提出的,目的是让实体经济充满生机活力。

  改革开展两年多以来,围绕着“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两年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2亿吨,而且全部取缔了地条钢,煤炭产能总共化解5.4亿吨。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了一批新的产能,实现了钢铁和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在张占斌看来,这只是个开始,高质量发展阶段至少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供给侧改革也应该贯穿其中。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在不同的阶段,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破解的问题可能有所不同。

  张占斌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甚至定制化。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更加有针对性的供给、个性化的供给、动态化的供给,以及定制化的供给,提高供给的精准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从经济角度而言,要通过供给制结构性的改革,提高整个经济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

  他认为,在向高质量转变的阶段,目前主要有三个难点:一是随着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新的动力要更加强劲,如果新产能、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的平台增长强劲,获得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旧的产业和产能自然就被企业处理掉了;二是如何能够适应一系列的体制机制转变;三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体制机制难题同样也引起了杨伟民的重视,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关于体制难题,关键是要完善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的改革。

  在杨伟民看来,目前中国的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还有一些抱怨。“特别是对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中央还专门就如何改善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要求。对于这些改革的措施,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去落实。”

  而在要素市场化的改革方面,目前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下一步在劳动力、户籍制度、人才激励、汇率市场化和土地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杨伟民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