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迫在眉睫 体制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2018-03-21 11:32: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就必然提上日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中国速度举世瞩目。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7年,GDP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之后的几年,尽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GDP增速也始终保持在9%左右。

  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中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近五年来,中国政府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同时,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动能。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大产业共同带动。

  经过一系列努力,中国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稳中向好的发展。中国GDP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也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有经济实力做支撑的。”

  在张占斌看来,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决定了未来几十年整个国家的发展,就是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解决的途径,就是高质量发展。”张占斌说。

  杨伟民则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对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到来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一般来讲,特别是追赶型国家,在追赶的前期,经济增长速度都是比较快的。但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质”的提升就必然要提到日程上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定为6.5%,低于2017年6.9%的实际增速,对此,有人担心,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趋缓的态势将在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

  针对这一问题,杨伟民在3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相对于以“量”的扩张为主的阶段,在“质”的提升阶段,增长速度下行可能是一个必然趋势、必然规律。“趋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在某些时点上有一些起伏,这些都是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也没有必要惊慌失措,而是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朝着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方向持续努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