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人才政策应向全科医生倾斜

2018-03-17 22:28:1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尤蕾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北京3月17日电(《小康》杂志、小康全媒体记者 尤蕾)2011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医生制度。2017年,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已完成100%社区全覆盖。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介绍道:“在我们虹储居民区,家庭医生制度很受老百姓欢迎,签约以后,不少患有慢性病的居民配药更方便了,高龄老人觉得自己健康更有保障了,独居老人也更有安全感了,社区家庭医生队伍的出现,补上了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看病难″这个短板。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这项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家庭医生也叫全科医生,他们已逐步走入居民的家庭,并将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目前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是以社区卫生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为核心,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由1名家庭医生及2名社区护士组成,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优先诊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多项个性化服务。

  “就以我们所在的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为例,18个居委会,常住居民将近8万人,配备了多少名家庭医生?14名。平均一个家庭医生要兼顾近2000户家庭,直接导致很多居民一年到头也见不到自己的家庭医生一次。”据朱国萍了解,目前社区医院的医生普遍待遇低、工作量大、编制少,难以吸引人才。大量的坐诊和文书工作,不仅压缩了他们“走街串巷”做家庭医生的时间,更减少了他们接受针对性培训的时间,而是一直处于疲惫应对的状况,没有名至实归。

  目前家庭医生服务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社区医院全科医生除了有日常门诊诊疗服务外,还要承担公卫服务,这已经使许多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工作量严重超载,没有精力再去做好家庭医生服务。

  第二,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不足和居民不信任。部分家庭医生仍存在职称学历低、健康服务技能缺乏等问题,加上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和培训机制不完善或缺失,导致其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造成患者对家庭医生服务缺乏信任和认同。

  第三,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家庭医生是兼职,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积极性难以持续发挥。

  第四,政策配套不足。家庭医生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分级诊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医保支付方式、投入保障等政策均未健全和完善。

  对此,朱国萍建议,人才政策向全科医生倾斜。“全科医生不足是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朱国萍说,建议在制定各项人才政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全科医生,例如提供廉租房或住房补贴吸引外地全科医生就职,本地医护人员通过进修转为全科医生的可以在晋升、晋级中获得政策倾斜,拓宽国内外培训渠道等,做到吸引外来人才,培养本地人才,留住优质人才。

  此外,应尽快加强全科医生的技能培养,一方面要加快现有临床医生的全科培训,另一方面招聘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临床医生,到社区担任全科医生,并尽快在上海的医科大学设立全科医学系或全科医学专业,真正做到全科医生来源正常化。

  为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提高签约有效率,朱国萍建议实行因需签约,这样可以避免指标签约、达标率签约、形式签约 。而签约服务指标根据签约服务内容按上门次数计算。

  “建议对签约服务质量高的家庭医生团队予以适当的资金奖励,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在服务社区居民的积极性的同时,也鼓励医疗机构建设优质家庭医生团队。设立全科医生培养专项资金,对现有基层医生实施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学习以及继续教育等。”朱国萍表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