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以村为基础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14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小康网 编辑:龚紫陌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高明光:接下来请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同志做演讲,演讲题目:《以村为基础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李君如:谢谢明光社长。刚才毅中同志就工业化问题做了演讲;章良同志从农民富起来的角度,谈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讲“以村为基础推进县域经济”的问题。

  我们这个论坛是第九届,这次的主题非常好,“全面小康与县域发展”。推广各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自秦始皇开创郡县制以来,逐渐总结出了“郡县 治天下安”这一历史经验。我们党十分重视县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刚进入20世纪,中央便做了很重要的决定:让县委书记和省部级的领导一起到中央党校进修。我们原来的体制是:中央党校培养省部级的干部,地厅级干部作为后备干部进党校 学习,县委书记在省市党校学习。中央对县市这一级非常重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了一系列的决定,非常重要的是《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制定这一决定的时候,习近平同志 就强调,这些任务在分解的时候,需写明由县这一级党政领导负责。这是很大的亮点,不是广泛的谈农村,也不是聚焦到农民,而是到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各地在县域经济发展上都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今天下午将要分享德清县的经验。我到过德清,参加过在那召开的莫干山会议。我了解了一下近期德清的经验和进展。今年 ,德清已经把农村土地的期权问题解决了。土地要流转,流转的前提是土地的期权问题。德清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多,今天下午我们将专门讨论这个问题。重点的谈一个问题,就是前面说的,“以村为基础,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讲两个案例,从桐乡和京东区的经验谈起。今年我走了一些县和县级市,重点考察基层的党建问题。一个案例是嘉兴桐乡的“百千万工程”。什么是“百千万工程”?它是指青年干部进百村,住千家 ,连万户的一个实践活动。主要是机关里的青年干部。因为桐乡是县级市,3100名基层干部当中,14%是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到村里面当干部的同志,老百姓也说是走的干部,白天上班,晚上就走了,在村里看不到这些机关的干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桐乡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让那些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到农村去住一年,在那里协助村干部做工作。到现在三年的时间,一共三批干部,去了全县的168个村。他们住在农村,了解农村 是什么,和农民怎么交谈,如何解决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派遣的干部住到农村以后,汇总了基层的村情况报到上一级。上级对这些派驻下去的干部也很关心,这也便将机关和村子连接起来了。

  这两三年解决了将近四千多个难题。一个村一个村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干部受到教育,村民得到好处,农村的经济、社会建设顺当全面铺开。过去 ,市委里一个文件发下去,落不到实地。现在,一个文件发下去,可以落到实地了,反映上来的问题也更切实、更复杂。

  比如,有一个机关干部反映,他发现村里的土地流转以后,农民收入没有原来高了,以致农民怨声载道。我们的干部就在下面探讨原因,一起破解了这个问题。就这样好多具体的、细致的问题,通过百千万工程解决了。

  我考察那里的基层党建,他们办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党校,在党校里面学理论、政策,提高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村里住一年下来,干部成长地很快。村里的经济、社会 建设得到了改善。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案例。

  第二个案例:是在浙江省的金华市的京东区,它属于县一级的区。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探索出了“区域党委”的形式。京东区通过设立区域的党委,形成了基层党组织的 良性发展。什么是“区党委”呢?我们的政权,只能进入乡镇一级,乡镇下面就是村,村下面是村民小组,而他们在村和村之间建立了一个党委。由几个村建立区的党委,它既不是乡村党委的派驻机构,又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基层党支部 ,而是把几个相应的村,组合成一个联合的党委。由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出任党委书记,其他村的党支部书记是党委委员,解决这一片村里面的矛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这个探索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我们的 已有体系里面是没有这些组织的,这是他们的探索。效果非常好,出现了“以弱带强,以富带贫”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中全会讲“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由一个比较强的村,比较富的村当领头,党委书记把周围一片村全带起来。农村的矛盾很多, 动不动就闹到县里面去了。现在这些问题不到乡镇就可以自行解决,群众也方便了。现在,就地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服务中心建在区党委所在地。村里的矛盾很复杂,如浙江省的污水共治,这 条河不是这一个村的,把所有的村连接起来,矛盾就化解了。

  我们都在农村工作过,所以都知道,每个农村的周围有几个村,都是成片的。上海申江有一块地方叫东北片,共四个大队。穷的叫红旗大队,我所在的是卫星大队。县委书记到我们这一片工作的时候,他说这一片是我们全县最落后的地方,红旗举不起,工农不联盟,卫星放不出,说 我们都不行。他把这个片的传统和新的经济发展地域特色结合起来,这样就找到了村和村之间相联系的地缘、人缘、亲缘,共建共富。

  这适应了群众共同致富核心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大家都知道,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贫富差距大的问题,这导致埋怨的情绪、矛盾纠纷很多。建立区域党委之后,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富的村,带几个比较穷的村 ;比较强的党支部,带动弱的党支部,进而走向共同富裕。

  他们把党的基层建设,把民众公社建设发展起来了。将整个区的资源和民众的资源结合,这样在解决很多的问题的时候,不仅有人才,还有钱。现在,农村里出现了很多经营 性人才和带头人。这个片里面总有几个人,这几个人起来带动不是自己的一个村,而是整个片,整个一片全发展起来了。

  桐乡的经验是干部走到村里面去,京东区的经验是进行协同发展。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深厚的基础在村。十六大指出要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现在已经是2014年的12月,距离实现全面小康还有六年的时间。领导人定一个指标,我们就要去努力达到。全国GDP增长到7%就可以达到全面小康,这在总量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在总量下面,区和区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为什么要讲全面小康?江泽民同志当时的任务就是邓小平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再仔细地研究,在奔小康的过程中,我们总的目标,人均GDP达到800美元,800美元下面有很多的矛盾,一个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个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不平衡。因为“三个不平衡”,他考虑十年内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联系国际国内的形势,全面小康就是要破解“三大不平衡”的问题。

  回顾这段历史,再看今天,到2020年实现全面的小康,总量是能达到,可以说总量的达到没有悬念。问题是要实现“全面小康”,是为了解决三大不平衡的问题。这是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如果这个做不到,就不能说你全面小康达到了。这个不平衡,在很大的程度上, 对于一个城乡,一个是区域,是大事。区域里面既有大的县和县之间的不平衡,还有东西南北之间的、城镇和城镇之间的不平衡,但归根到底是村和村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村和村之间平衡发展,县和县之间平衡发展就有基础。

  所以在全面小康的论坛上,我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就是要真正的达到“全面”,就要以村为基础,推进全面小康,推进县域的发展。我们的《小康》杂志社,在这几年办了九届的论坛, 一直在抓县域经济、抓城市,能不能也花些精力来抓村的经验,把村的经验和县的发展结合起来。

  第二点启示是村县域发展的难点,在于村县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到各地区看,新农村有好多示范的点,样本工程,他们建的很好。新农村的概念是很早就提出来的。现在搞新农村,我担心 的是新兴的村还是新兴的村,落后的村还是落后的村,所以要考虑村与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果富的还是富的村,穷的还是穷的村,我们的目标就没有达标。

  村的发展在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县的发展靠的是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讲话当中强调“靠县为联系点”,讲的重点就是县委书记该怎么干、县委的领导班子该怎么干。这 就抓到点上了。解决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需要村的党支部的坚强领导。我为什么要讲京东区的经验,因为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党支部都是一个能够改变当地面貌的人。金华市的经验就是,既然有一些村有这样的人,他的能力就要辐射到其他的村。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既要靠党员队伍的建设,还要靠党员干部的建设。桐乡市把干部放下去,他们很有经验。老百姓有什么困难可以通过电话、上网反映,党员志愿者到村民家里解决 矛盾、问题。村一级抓起来以后,经济社会发展会更健康。

  在这些案例当中,可以得出这么四点体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眼睛向下看,脚步往下走。坚持以村为基础,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完成全面小康这个历史任务。

 

 

 

 

 

 

  编辑:龚紫陌
  时间:201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