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中农办原主任段应碧:《新时期的农业发展之路》
时间:2012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小康网 编辑:龚紫陌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中农办原主任段应碧

 

      段应碧:农业是保民生、安民心,保发展、安天下的基础产业,虽然当前农业比重在下降、农村人口在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粮食安全依旧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民依旧占据国民人数中大多数,并且当前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因此,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乡分割、城乡失衡,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重点要考虑如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大报告主要指出以下三个方面问题。其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这是我国首次将“改革征地制度”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同时报告还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预示着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农民利益将得到切实保障,同时资源将逐渐向农村农民方向倾斜。其二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果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那么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等保障体系已经初步成型,但是目前体制机制、运作流程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群众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因此,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仍然刻不容缓。
      十八大报告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三个方面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下面我想重点谈论一下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正如我们大家所知,传统农业生产链较短,生产附加值较低,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我们一方面固然是需要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拓展农业的生产链,大力发展相关涉农产业,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很多地方现在都在极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休闲农业”,就是一个将传统农业与休闲产业相结合,将农村生产与城市市场相结合的典范。一般休闲农业以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悠闲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为卖点,吸引很多城市居民下乡观光、旅游、休闲,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也带动了农村地区农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除了发展休闲农业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涉及农业的各个环节组织化、产业化,如农产品的深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推进农业的纵深发展,提高附加值。
      上面我说到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一种新型的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我觉得理解这一点尤其重要。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简单地城市向农村让渡利益,而是应该形成城乡双方更高层次的互为市场、互为生产格局,并且努力促进双方基本平衡。从人口流动方面,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是应该实现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居民下乡休闲的双向流动,从而使所谓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有更现实和直接的经济效益。从产品流动方面,现在农村向城市提供的商品一般只是农产品、品种单一,所以我们需要拓展涉农产业,促进城乡产品流动相对均衡,从而形成和谐共赢、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
总之,只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阶层之间的和谐发展,才算是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就目前发展情形而言,并不存在一个脱离了城市市场的农村发展道路,因此,打破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编辑:龚紫陌
  时间:2012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