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原部长高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2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小康网 编辑:龚紫陌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原部长高强

 

      高强:各位来宾,感谢小康杂志的邀请参加第七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时刻,举办这个论坛有积极意义。党的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理解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我认为有三点: 一、时间紧迫,还有八年时间。二任务艰巨,我们既有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也面对许多矛盾和问题。三情况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不确定的因素增多,越到最后工作的难度越大。我们应当全面把握,沉着应对,既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审视这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深入总结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坚持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方针和政策,摒弃不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习惯。在此基础上,对发展思路、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作出实事求是的调整与完善。这应当是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最本质的要求。
      下面我想围绕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就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宏观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一、关于一个中心与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既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这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也存在重经济增长、轻全面发展的倾向,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以及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解决民生问题难度加大,反腐倡廉形势严峻等问题。
      经济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当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解决一切问题。我们不能认为经济发展高于一切,也不能认为其他各项事业发展应当让位于经济发展,更不能以牺牲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为代价谋取经济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局布局,更加自觉地注重统筹兼顾和均衡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 风气清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宏伟目标的关键,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但不是唯一的。
      我们既要注重经济总量的增加,又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质的提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讲,质的提高比量的增加更重要,更有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需要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需要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更艰巨,工作更繁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可只注重两个翻番的目标实现,还必须研究提出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花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三、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做出了三个没有变的论断,并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从2010年开始我国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个GDP大国,国内外有些人士认为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在预测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体。
      我认为这些分析和预测并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一,GDP不等于社会财富,GDP只是国家在一个年度和一个特定的阶段内新创造经济价值的综合,而社会财富却是多年积累。近十年,我国的年度GDP陆续超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一直是基础差、底子薄,积累的社会财富还达不到西方的水平。
      第二,GDP不等于国家经济实力。GDP只是反映国家经济实力的一项指标,更能够体现国家全面经济实力的是科技实力、创新势力、资源势力、人才势力以及货币影响力。这些才是决定经济实力最重要的因素。在这些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第三,我国人口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还难以形成很强的国家竞争力。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不可陶醉自满于世界第二,更不可追求奢华享受,不可对生活改善要求过高 、过急,防止落入西方福利主义的陷井。艰苦奋斗应当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方针,顽强拼搏,埋头苦干是我们必须长期保持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四、关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我们已经讲了多年,坦率地说,收效还不够显著。主要原因是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大进大出的策略,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大力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缓解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应该说当时的这种发展方式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在客观上也形成了经济增长对外需和投资的依赖,居民的消费长期得不到扩张,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增强,影响经济发展质量与可持续性 发展。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从长远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对此,有些同志感到信心不足,认为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实现经济转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担心发展方式转为内需为主可能导致经济增幅下降。应当说这些同志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而是受到诸多国际国内客观因素的制约。
      从国际环境来讲,欧美国家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导致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下降,不可能容忍我国的外贸顺差日益扩大。从经济的安全来看,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能长期依赖于国外的市场、资源、技术和投资。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实行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的经济发展方针,既是主动的战略调整,也是符合实际的客观选择。
      从投资方面来看,虽然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发展方式也面临不可持续的问题。不少地方政府靠大量举债投资于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资金的回收和贷款的偿还都存在很多困难。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不容回避。
      我们应当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出发,切实改变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的状况,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国内消费需求的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一条强本固基之路,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即便面临不少困难,甚至可能出现暂时的经济幅度减缓,也不能动摇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五、关于有效增加居民收入: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的两个同步和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的调整。实现这个要求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钱从哪里来?大家知道,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存在着收入此增彼减,多年来经济收入增长一直高于居民收入增长,也高于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形成两个高位的态势,导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所占比例的下降。要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两个 比重就必须扭转政府收入增长高的倾向,适当降低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这个问题不解决,增加居民收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收入分配中提高居民分配,鼓励居民艰苦创业,由此可能导致政府收入减少。二是通过政府再分配增加对居民的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但前提必须是增加居民收入。这两种方式可以同时兼顾,但不可能并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人民生活应当采取以增加居民收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方式。
      对于目前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社会上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政府收入所占比重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存在上升的空间。另一种意见认为,政府收入所占比重已经比较高了,影响了居民收入增长,应当适当控制。之所以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关键在于我国对政府收入缺乏全面、完整、规范的统计指标和体系。大家用的数字口径不同,结果当然大相径庭。
      有些部门用公共财政收入数额与国民收入比较,所占比重当然很高。但是这种比较是不完整的,政府收入不局限于公共财政收入,还应该包括政府基金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社会保险收入、国有资本金收入以及政府所属的部门和单位获得的服务型、经营型收入。如果按照同口径与国际比较,我国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比较高的。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应当着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控制政府的收入过快增长,努力增 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并调整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政府收入的过分增加,而将增加职工收入的责任推给企业,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盈利下降,亏损增加,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对稳定发展带来影响。控制政府收入重点并不是大量的减少税收收入,而是大量清理和压缩不规范的政府基金、土地出让以及 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增加职工工资创造条件。
      六、关于完善宏观调控: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2008年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经济基本回升。近两年,面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我们又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出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局面。
      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今后积极的财政政策能不能持续发挥稳增长,我们实施公共财政制度基本职能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保障社会 公众的根本利益,不可能过多承担拉动经济增长的责任。一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安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难以抽出大量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小马拉不动大车。二是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居民的缴纳,如果加大财政责任,必然增加企业负担。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在当前物价总水平较低、工业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应该更多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大力改善银行信贷结构,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货币政策主要面临的是市场,财政政策主要面临的是政府和公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应该主要靠市场,靠金融,而不是靠政府,靠财政。
      七 、关于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发展社会文化的根本目标应当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主题,培育知荣辱、讲正气、比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倡导道德、诚信、责任和法律意识,引导社会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宣传和文化工作者的任务,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仅要增强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更要融入到经济、社会、政治、社会、生态各项工作之中。不仅要体现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领域出人才、出作品,更要体现到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法制素质提高,我们既要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潮,武装人们头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这应当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本质的要求。
      八 、关于推动城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部署,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是逐步缩小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结合点,就是大力推进城乡化建设。城乡化建设实质是解放和发展农民,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但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更不等于大城市化。城镇化的重点应当是建成一批覆盖全国,城乡融合,以城代村,城乡互惠,城乡一体的小城市。城镇靠近农村,贴近农民,具有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天然条件,城镇具有提供就业和聚集人口的功能,大力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城镇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和度假旅游休闲养生等服务业,大力提高城镇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就可以有序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共同的享受市民的公共服务待遇。这应当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
      这几年一些地方以城镇化建设为名,投入巨额资金,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实施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项目,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面貌日新月异,而农村面貌依然如故。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我认为实现城镇化的根本目标是改革农村落后面貌,而不是改建扩建城市;是吸引农村富裕劳动力成为城镇市民,享受应有的公共服务,而不是成为大中城市的临时居住者;是贴近农村和农民,而不是远离农村,如每逢春节就有数亿农民工返乡过年,形成全国的大流动 ;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不是城乡分割。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将建设重点转移到小城镇来,坚持以解放和发展农民为出发点,以推进城镇发展一体化为目标,统筹规划城镇布局,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能就业、能居住 、能生活,真正成为享受公共服务的城镇居民。
      九、关于准确把握医药卫生改革的本质要求:从2009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成效。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改善,能力提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群众最关心的公立医院改革还没有开展,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大家都说医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究竟难在哪里,一是难在协调好政府、医院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二是难在既要维护医院的公立性,又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三既要体现医疗服务公平又要体现医疗服务效率 。四是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与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些难点的关键是调整利益关系。多年来,我们实行鼓励医院创收的机制,财政对医院的投入逐年减少,医务人员的工资和补贴基本上要靠服务创收来解决。这种机制将医务人员推到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医务人员要增加工资,群众就要增加负担。现在公立县级医院正在改革试点,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只是医改 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最终的。很多地方在改革医药统一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医院的创收渠道由卖药改为医疗收入,“以药养医”可能变为“以医补医”,医院与群众仍存在利益矛盾,医院的公益性也难以实现。我们切实增加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对医院实行全口径收支预算,控制医院服务收费的不合理增长,制定符合实际的医务人员薪酬标准,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并将医务人员所得与医疗服务收费挂钩。改革医院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多劳多得,帮助医务人员摆脱创收的束缚,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之中,这应当是医改最本质的问题。
      十 、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改变财权过于集中的状态,实行相对分权的改革。1994年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实现了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 比重的目标,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地方政府财权削弱,责任加重,形成了财权在上、责任在下的局面。目前,中央财政集中了全国财政收入的50%,而中央财政支出只占全国的15%,其他的收入通过转移支付再返给地方,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于是每年有数万亿的资金由中央财政收上去,再通过转移支付分下去,迂回轮转,层层分配,效率低下。二是中央财政安排的转移支付太少,专项转移支付太多,地方政府难以统筹资金发展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事业。 三是多数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自有资金原本不足的政府更加难以运行,有的靠大量增加非税收入和债务落实。四 是大量专项资金层层下达,环节众多,容易出现一些权钱交易甚至腐败等问题。
      中央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讲了多年,但一直进展迟缓,原因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在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政府职能没有真正转变,不少部门习惯向下级部门批项目,批资金,在于各政府之间的职责没有划分清楚,上级定政策,下级管落实的状况没有改变。基层政府承担过重的责任,在于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下发的财力还没有下发财权,以至于财权与实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变成了财力与财权相匹配。
      地方政府只有财力而没有财权,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种大锅饭的形式。我们应当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加快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切实减轻基层政府过重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既增加地方财政,适当扩大地方可支配财权,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大力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数额,大力压缩专项的转移支付,在中央与地方真正建立起财权相匹配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应有的财力,纠正地方盲目扩大非税收入和随意举债的形象,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和企业利益。
      以上十点是我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的一个宏观思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编辑:龚紫陌
  时间:2012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