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生态小康论坛——
论坛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求是杂志社
 支持单位
  环境保护部
 国家林业局
 
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节能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组委会
 《小康》杂志社
 联合主办单位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网络媒体
 支持媒体 >>全部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农民日报、    第一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财经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新闻报、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中国经济导报、绿色时报、中华工商时报、绿色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金融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教授郝晓地做主题演讲
www.chinaxiaokang.com     2009-06-27 16:36:50     小康网
 
  
       主题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勿撇弃原生态文明习惯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其中,以实现文明生态村为目标的创建活动旨在于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推进。所谓生态村,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在生态系统自净容量范围之下,运用生态科学原理和生态链接工程建设而成的村落。这种村落的宜居水平比一般的普通村庄更适合人类居住与生活。顾名思义,文明生态村就是指三个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行政村。诚然,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的一场伟大革命。
  然而,在推进这项工作时人们往往注重的是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的外表,强调村村通公路、村内道路硬化、推广使用沼气、垃圾定点存放、改水改厕、禽畜圈养;不乱垛柴草、乱堆粪土、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跑禽畜;农户庭院有菜园、村内路旁有树木、村庄周围有青纱;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等。遗憾的是,这样的工作推进实际上并没有从内涵上正确引导农民保留自己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原生态卫生习惯。相反,无形中使农民误以为只有朝着城市卫生模式发展才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标志。
  其实,远古我们中国人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习惯便带有极其朴素的生态色彩。农耕是农业文明的象征,我们的营养,也即食物来源于土地,而我们以及动物粪尿返田又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养料。这种土地与人类之间形成的营养物质(氮、磷、钾等)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朴素生态文明习惯。这种已延续了五千年的生态文明习惯应该说也是一种文明古国极为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母容置疑,我们老祖宗形成并延续了五千年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因素,如,人粪尿、动物粪便使用不当可能会传播疾病、散发臭气。这些不良卫生因素在城市中通过水冲厕所及下水道很容易可以解决,但带来的却是非生态问题。如果说农村传统生活习惯是生态而不卫生的话,那么,现代城市卫生设备便是卫生而不生态了!水冲厕所这种现代卫生设备对使用者来说的确是方便与卫生,但这种技术方式背离了营养物质循环返田的生态准则,将人粪尿和污水通过下水道带入河流、湖泊、甚至海洋,最后导致了我们人类未曾期望的水质恶化、甚至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尽管应对地面水体污染问题已出现了污水处理这样的工程技术,但是,污水处理的实质是动用一切工程技术手段,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污水中所含各种污染物(实际上就是前已述及的营养物质)去除殆尽的过程。这种工程手段无形中,将营养物质回归土地之生态循环之路完全阻断!
  在全球普遍倡导可持续发展,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人类从作物/动物中汲取的营养物质之源,如,磷资源,已日趋匮乏。目前已探明的地球磷资源储量只够人类再使用100年,而中国的磷矿产资源最多也就能再维持70年的开采时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地球上可利用的磷资源消失,人类将会面临一种怎样的光景?!显而易见,那会出现作物弱不禁风、庄稼颗粒无收凄惨景象!到那时,人类面对的可就只有西北风了!有关磷资源短缺的问题决非危言耸听,而是目前国际社会已普遍形成的一种共识。世人已渐渐意识到,磷危急及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所熟知的水危机和能源危机!
  有鉴于之,在目前城市卫生系统木已成舟、难以恢复原生态文明习惯的情况下,我们惟有寄希望于广大农村地区在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坚守自己的原生态文明习惯!对值得提倡的原生态文明习惯应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态度对待之,切勿撇弃主流良好的原生态文明习惯。
  当今,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普遍存在一种追求现代城市卫生设施的趋势。加之,化肥方便、快速的催肥作用让农民已不再愿意继续维持粪尿返田的传统习惯,以至于农村昔日受捧的农家肥日渐冷落。这种趋势的结果必然导致农村污水、甚至粪便横流现象频发,以至于出现了农村也像城市一样需要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的局面。
  的确,目前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已上升至国家层面,有关政府部分已划拨大额研究经费用于研发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但是,纵观现有农村污水处理的思路与技术发展方向,实质上是在延续城市收集后再末端治理的老路,主导思想还是将污水、粪尿混合后去除营养物质,从而做到所谓达标排放。且不说这样的处理设备以及设备安装后运行农民是否能够自觉自愿地接受,这种做法本身就存在一种误导农民走非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嫌疑。其实,农民对自己几千年来形成的原生态文明习惯在可持续方面的重要性知之甚少,而单纯的讲究卫生习惯宣教却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现存生活习惯不过是一种陋习而已,以至于多数农民认为只有用上像城里人一样的卫生设备才是卫生状况切底改观的最高境界。
  如果今后连农村都觉得人粪尿、动物粪便成为一种生活的负担,那么,农业生态文明还有实际意义吗?!
  固然,让农民从理论上理解和认知可持续发展乃至生态文明目前还存在相当的难度。但是,作为讲究科学发展观的各级政府,此时的引导作用必须突显出来,应当把潜移默化地说服农民最大程度保留和延续原生态文明习惯作为主体思路。在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路的前提下,应对农村污水、粪尿问题应以消除疾病传播隐患、控制臭味散发作为技术研发的追求目标,继续维持传统废物返田的习惯做法,让先天带有瑕疵的原生态文明习惯最终达到既生态又卫生这样一种战略高度。
  事实上,国际上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原生态文明习惯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为了解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原生态文明习惯中生态而不卫生的问题,欧洲人已经提出了一种以源分离概念为基础的生态卫生理念。这种理念非常接近于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习惯。政府稍加引导与支持,基本上可以让农民在不影响其现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步入现代生态文明的轨道。
  
 
责任编辑:
发布日期:2009-06-27 16:36:50
 
 
Copyright 2004,小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站内容欢迎媒体转载(明确标示为“不得转载”的内容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您在实施转载时必须标明“转载自《小康》杂志200X年第X期”字样和原作者姓名,或“《小康》杂志网站”字样。
京ICP备05072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