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网首页 | 论坛首页 | 论坛动态 | 图片报道 | 论坛议程 | 领导与嘉宾 | 获奖单位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 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
论坛主要特点

· 政治意义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实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第一年。第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以此为契机,探讨全面小康政策新走向,展示并表彰全面小康建设中涌现出的政府与企业典型,推动中国全面小康的进一步发展。
· 社会影响
  两届论坛的品牌效应;政府官员的权威政策解读;知名研究机构、学者的强势谏言;地方政府和年度贡献企业的经验共享;社会精英的智慧激荡
· 学术成果
  政府、企业等相关单位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改革及取得的成果将收入《2009中国全面小康蓝皮书》(拟继续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为中国全面小康进程进行里程碑似的纪录。

 

 

 

卫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高强在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
www.chinaxiaokang.com     2008-12-13 11:25:23     小康网
 
  高明光:
   非常感谢陈锡文同志的演讲。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同志对我们全面小康论坛也给予了支持,在第一届全面小康论坛上高强书记做重要讲话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今天又出席了这次论坛,下面,我们有请高强书记做主题讲演,他讲演的题目是《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大家欢迎。
  高强: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感谢《小康》杂志社的邀请参加第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这次论坛以全面小康,区域科学发展为主题,研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我代表卫生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就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关系问题讲几个观点,与同志们共同的研讨。
   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小康建设的共同目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并且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病有所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值,也深刻的揭示了卫生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吃得饱,穿得暖,衣食无忧曾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最大的追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吃饭穿衣问题虽然不可掉以轻心,但是已经不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了,而衣食住行等综合需求则成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里说的医食住行的“医”已经不是衣服的衣,而是医疗的医。健康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有多大?人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往往对此认识不足,只有在大病缠身之时才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健康的重要。2005年我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经把人的人生比作成一堆数字,或者叫10000天,健康是前面的“1”,后面你的知识,你的才能,你的地位,你的家庭等等都是后面的数字,只有这个“1”存在后面那么多“0”才有意义,一旦失去前面这个“1”后面就没有意义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改善服务,促进和谐的组中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健康,更加快乐。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增加居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的环境,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事业,保障13亿人民都能够公平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目的。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和谐最基本的途径。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疾病流行,疫情蔓延,群众有病无处看,无钱医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吗?社会能够和谐吗?
   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人民群众曾经形象的讲过一句话“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这句话曾经被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引用过。我认为这是对中国150年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什么长期国力弱、民生凋零,原因是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东亚病夫”的帽子我们戴了100年,这个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第二,医疗卫生是一项全局性、社会性的工作,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职责不仅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轻国家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件以及战争和重大的刑事案件的危机时刻,医务人员能够冲锋陷阵,抢救伤员,防控疾病,化解危机。在今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及最近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中,医疗卫生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救死扶伤,顽强拼搏,弘扬了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稳定群众的情绪,恢复社会秩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一位外国政要曾经断言中国要有效的控制住非典疫情起码需要两年的时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的战胜了非典疫情。试想非典如果在中国蔓延两、三年那将是什么样的后果?!
   第三,国民健康水平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对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过我国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最好的国家之一。而到了前几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某些国家又评价中国是卫生服务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人均期望寿命,国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均GDP这三个指标综合起来确定为一个人类发展指数,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程度,而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只在世界各国中排到第81位,与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世界贸易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大大提高我国的人类幸福指数,这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个观点,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突出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居民的平均提高寿命已经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期的35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婴儿死亡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千分之37.7,降低到目前的千分之15.3,孕产妇死亡率有十万分之100,下降到目前的十万之36.6。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衡量一个国家卫生状况的三大指标,我国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甚至超过了巴西、南非等中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健康需求的矛盾,不仅服务总量不足,服务结构也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不断在加大,这既是我国落后经济发展的反应,也是卫生事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反应。特别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淡化,增加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困难。
   我国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再适度发展一些大型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收治危重病人,这就所谓是“金字塔”型的结构。但是由于政府卫生投入长期严重不足,配置卫生资源的能力严重削弱,而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又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钱往高处走,导致优质资源过分的涌入大医院,大城市,设备越来越先进,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那当然费用也越来越贵,而经济、适用、方便、价廉的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却长期改变不了条件差、水平低的状况,这就形成倒金字塔的结构,这种不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结构使群众大病小病都要到医院去就医,不仅造成看病难也浪费了优质的医疗资源,加重了群众的负担。经济上有一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一个医疗卫生事业,看一个国家的卫生发展整体水平不是看大医院,而是要看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总体健康状况不是看城市居民,而是要看农民。农村和农民的卫生面貌不改变,中国整体上的贫穷面貌也不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必须下最大的力量解决农村的卫生问题,必须投入更多的财力发展农村的卫生事业,必须用最深厚的感情关心农民的健康。
   人民的健康需求与其他方面的需求相比还有明显的不同特点,人们对吃、穿、住等方面的需求,可以根据家庭和个人的经济条件而决定取舍,就是所谓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而人民群众一旦得了病,特别是得了大病,不管其收入高低都希望得到最好的技术服务,尽快的恢复健康,这就是生命至上的原则。而目前医院实行创收的机制,人员的工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公用经费等等都要靠医疗服务收费来解决,医院发展,医生增收,患者都要多交费。这种机制实际上是把医疗机构和广大的医务人员推到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就必然造成群众看病困难,这也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面有某些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引导。
   第三个观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必须坚持政府。有的同志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发挥得不够充分造成的。应该鼓励广泛开展市场竞争,走市场化的道路。这种观念我曾经多次提过,我认为这是对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卫生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而产生的一种误解。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遵循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是遵循法制诚实守信和政府监管的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事业的发展可以采用某些市场机制,鼓励有序竞争,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是,决不能把经济改革的原则照搬到社会事业中来,也不能把市场原则全盘引入到社会事业方面来。就是所谓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而不能搞市场社会,不能用市场原则指导我们国家的一切。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自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的健康,配置资源的基本依据是人民健康的需求,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这与市场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发展基本医疗卫生事业要靠政府加大投入,靠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广大医务人员努力贡献,靠人民群众支持、理解来推动,而不是靠市场化。市场化保证不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维护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维护公众利益也必须靠加大政府的投入严格监督管理。
   目前,我们的公立医院实行创收的机制,怎么能够维护它的公益性呢?医药补医的机制拉动了药价虚高怎么能够体现公益性呢?少数医疗机构把医生的收入与服务收费挂钩实行多收多得怎么能够落实公益性呢?如果不保障公共卫生的经费怎么能够向群众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呢?因此,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个基本的目标和原则就是要恢复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改变创收机制,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由追求经济收益转变到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上。
   第四个观点,卫生科技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病有所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既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促进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一,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13亿城乡居民。政府与参保困难的职工和城乡居民给予资金补助,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政府的补助,提高保障水平,努力实现病有所医。第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重大疾病筛查等公共卫生服务,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第三,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保证人员有经费,转变服务方式,实行防治结合,为群众提供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到农村和基层服务,组织城市医务人员定期到农村工作,改变基层缺医少药的做法。第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科学确定基本药物目录,执行招标生产,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规范药品使用,降低药品价格,改变目前药品生产、购销、使用的混乱状况,促进药品规模化经营和兼并重组。第五,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以药补医的记住。医院减少的收入通过增加财政补助和调整部分过低的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改革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严谨多收多得,优收优得,一个是“劳”字一个是“收”字,一字差相差很大。第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卫生工作一条重要的方面。对于壮大卫生资源,方便群众就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抓住制紧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规范社会办医的准入条件,方便群众就医。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盈利性的医疗机构,并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优惠政策。在机构和人员准入标准,医疗机构评审,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晋升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实行不同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同时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部分公立医院的改组、改造,依法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整顿服务秩序,规范职业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形成公立、民营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同志们,朋友们,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加,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金融市场动荡迅速扩散,国际通货紧缩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强社会建设,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中央决定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的服务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促进区域卫生事业协调发展。这一切都为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创作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依靠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依靠全国600多万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实现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发布日期:2008-12-13 11:25:23
 
 
Web www.chinaxiaokang.com
chxk.org
 
 
庆祝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圆满闭幕
支持指导单位
·求是杂志社
主办单位
·求是《小康》杂志社
智力支持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

网络合作媒体

·新浪网

 
 
Copyright 2004,小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站内容欢迎媒体转载(明确标示为“不得转载”的内容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您在实施转载时必须标明“转载自《小康》杂志200X年第X期”字样和原作者姓名,或“《小康》杂志网站”字样。
京ICP备05072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