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当选单位材料--贵州省贵阳市

2020-02-20 17:16:19 来源:新浪网 作者:《小康》杂志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9、申报单位:贵州省贵阳市

  申报理由:

  在新农村建设中,贵阳市政府提出了“十字方针”,即从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等十个方面入手,一件一件地落实。仅2005年就完成了1万户小水池、2万口沼气

  池、410公里县乡公路、613公里贫困村道路和3500余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了447个村“模改数”和800个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每年实施500公里县乡道路改造,200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五年累计新建、改造县乡道路2400公里、村级道路2358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前50年投入总和的60倍。新建、改造了一批水利工程,解决了农村35万群众饮水困难。

  经验介绍:

  “十字方针”有效改变农民生活质量

  全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基础设施问题,路通了,有水有电了,农村产业、经济、教育等等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贵阳市政府针对山区没有道路、水、电的农村,提出了“十字方针”,即从“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等农民生活急需的十个方面入手,下大力气整治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农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从2001年开始,贵阳市政府用三年时间,动员全社会力量,筹资4.45亿元,完成了37562户农村茅草房改造任务,使15万贫困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实施了农村“四改一气”工程,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快速稳步推进,建成沼气池8.8万口;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得到加强,累计造林4.53万公顷,封山育林2.38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平方公里,建成了110个生态经济示范村。全市农村学校全面实施了小伙房、小基地、小厕所“三小工程”建设,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新建校舍23万多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改造乡镇卫生院27个,建成村卫生室80个,覆盖农业人口57.74万人。

  在农村建设中,市政府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建设自己的家”的原则,也就是政府出钱,出材料,农民出工出力,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农民不会修路没关系,政府找专家来指导示范。政府充当的角色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农民自己做不了的事情的担当者、组织者、文化建设者;农民自己是建设者,出工出力、修路建房、生产劳动。农民永远是主体,政府则是引导和扶持,把农民急需却办不到的事情解决好,为他们积极的生产劳动提供可能。

  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优化

  贵阳市政府以“十字方针”为重点,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在着力发展产业。搞产业建设的同时,也还要搞基础设施建设。二者相辅相成。

  “十五”期间,贵阳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蔬菜种植方面,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宽、示范广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在花卉、果树种植方面,优质果树种植面积达17万亩,鲜切花生产能力达8000多万枝,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多亩,野生中药材抚育1.5万亩,使优势农产品逐渐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

  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到2005年,存栏奶牛达7524头,年出栏肉禽500万羽,年出栏优质生猪180万头。

  同时,贵阳市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截止2005年,共发展龙头企业142个,其中:种植业21个、养殖业17个、加工业40个、流通业12个、制药业52个,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个、省级龙头企业12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8个,建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300多个,使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效缓解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素质明显提高

  “十字方针”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但这不是新农村的全部内容,更重要的是培育新型农民。贵阳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农民当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坚持农民“自己事情自己干 ,自己的农园自己建”的原则,因此,要建设新农村,首先就要提高农民和村村干部的基础。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贵阳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搭建了一个新平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定向招生、定向培训、定向就业”的办法统筹城乡就业,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各种培训,农民科技意识普遍增强。

  全市五年累计完成农民技术培训12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4.3万人,其中有3.8万人获得绿色证书;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8万人次,非农技能明显提高,就业本领得到增强,有10余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就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通过实施“双带”致富工程,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双带”能力得到提高;通过生态经济示范村、文明示范村、党建示范村的创建,推进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农发建设不能忽视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和谐”的前提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贵阳市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使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全市采取财政贴息资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方式,发展养殖小区200个,辐射带动农户1.25万户,户均增收达1500元以上;发展非洲菊、康乃馨、玫瑰等鲜切花基地4个,建设花卉大棚1270个,辐射带动农户800余户,户均增收4000元;建成了面积达28万亩的四个特色蔬菜产业带,实现蔬菜总产值12.5亿元;建成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1个,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以果树、中药材、花卉、生态畜牧业为主的八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带。

  贵阳市还通过对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农民资金的整合捆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2005年通过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达20.8亿元;投入2.75亿元支农资金帮助贫困乡、村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对人均年收入不足625元的4.4万名农村贫困群众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

  推选理由: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也就是各个阶段的“抓手”不同。在建设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最基本、最初级的问题。贵阳在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首先提出了解决基础设施的“十字方针”,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等等,为下一步的发展,比如农村产业、经济、教育等等奠定了物质基础,又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己的农园自己建”的原则,培养了农民自强、自立的精神。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辅相成,协调推进,这此都是“十字方针”的内涵和外延。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